顶点小说网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

第二百二十八章【动荡的年代】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等到你们村的村长(里正)叫你去干活的时候,你可以很神气的告诉他老子交了“绢”,今年不用干活,村长虽说比你官大,也不能说啥,只能灰溜溜的走开,到下一家,如果还是这种情况,村长只能很无奈的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都学懒了。”

    实行以绢代役的制度,有的史学家说是统治者变相的对老百姓进行剥削,我不否认这样的观点,但是我们在持批判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实行以绢代役,对于朝廷来说,没有事情的时候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了事情,又可以让老百姓服劳役;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想服劳役就交绢,想服劳役就去干活。

    绢代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样一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有了保障,只要不遇见什么大的自然灾害(旱灾、水灾、蝗灾),一年忙到头,生活也还过的去,每天早上给自己打打气,努力干活,积极劳动,争取早日奔小康。

    相对比而言,当官的生活则是要比老百姓们强的多,无论在哪个时代,公务员都是首选的高待遇的工作,只要不遇上朱元璋那样的老板,公务员是没什么高风险的。

    在唐代,官员的待遇很高,承袭隋朝的制度,官吏都是会授予土地的,而且无论是退休,还是死去,土地政府都不收回,可以做为永业田传给子孙。

    从一品大员往下直到九品芝麻官逐渐递减。当朝一品授田一百六十倾,到九品只有二顷。虽然官小地少,但是足以安身立命。光宗耀祖,所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前仆后继,奋勇前进,走向了高考的独木桥(古代的科举)。

    在唐代开国之初,李渊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酬劳,赐予了一些功勋宿将们土地,称为“赐田”,例如李渊的铁哥们裴寂。被赐良田千顷。

    无论是赐田和授田都是官吏地主们的私有土地,是永远不收回的,但是要知道土地是有限的,而官吏却是一年比你年增长,到后来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都成为了地主的私有土地,均田制也就是随之崩溃了。

    但是这都是后话,在建国之初,推行均田制的时候。李渊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相信这个制度能够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家休养生息,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着稳定安宁的生活,事实也似乎是如此。当然了,均田制真正的执行中的弊端也是不容忽略的。

    在我们今天有的省份。土地多人口少,每个人分的土地就多。例如东北;有的省份土地少,人口多。每个人分的土地非常的少,也许都不到黑龙江的一半,例如中原各省,东南沿海各省。在唐代,也发生了这种情况,虽然地理位置和现在是不相同,情况却是差不多,在唐代这两种省份都有他的专有名词,像浙江这样的省份叫“狭乡”,像黑龙江这样的省份叫“宽乡”。

    政府规定每丁授田一百亩,但是在“狭乡”,常常每丁授不满一百亩土地,而且连规定的一半土地都授不上,不是不想授,而是实在没有土地,于是政府鼓励“狭乡”的人口向“宽乡”转移,而且提出了相应的奖励政策,这就和清代的“闯关东”有点相似了。

    当时规定,从自愿“狭乡”迁往“宽乡”的,去离居住地三百里以外,

    免除一年的赋税;去离居住地一千里以外,免除三年的赋税。这是“狭乡”的情况,那么“宽乡”的情况是不是能比“狭乡”更好呢?毕竟“宽乡”人口小,土地多,政府还规定,在“宽乡”的农户可以自己开垦土地,超过一百亩也没有关系,只要你向长官打个报告,地就归你种。

    在初期,“宽乡”的情况确实比“狭乡”要好的多,不止土地一百亩全部到账,而且任由自己开垦土地,由自己耕种,但是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发展,即使是在“宽乡”也发生了授田不足的情况。

    官员所分配的永业田也有不足额授田的,而且所缺的不是一亩两亩,缺少一半以上都是正常,这就可以理解了,公务员这个待遇高的群体都受到这样的待遇,更何况普通的老百姓呢?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朝廷掌握的土地不是无限的,是有限的,早晚有发完的一天,不够了,怎么办?

    不发呗,于是无论是官员还是“狭乡”、“宽乡”的老百姓都遇到了授田不足的情况。据现有史料分析,当时还是有不少的土地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根本不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更无权支配其使用,李渊虽然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但是始终无法从世家大族手中夺取土地。

    口分田是要收回的,禁止私自买卖,那样是犯法的,轻者要打屁股,重者要坐牢;永业田虽然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但是也不允许私自买卖,如果有特殊情况迁移到别的地方,也得经过一套非常严格的程序,才可以买卖,李渊实行这样禁止土地买卖的制度,主要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

    国家一年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国家控制土地的多少,如果土地都被世家大族或是官吏买走了,自己找谁收税去(世家大族往往都是当官的,当官的不纳税),在与他人争夺土地这方面李渊不想失败,为了保证每年有足额的税收,李渊也不能失败。

    在唐初,这些情况执行的还是很好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进步,均田制的发展,农户们的土地越来越少,土地买卖的程序变得不太复杂,惩罚也不严重,一遇见天灾人祸。农户们便变卖土地,借以渡过难关。于是土地兼并现象愈衍愈重。

    同时,租庸调制度并没有随着均田制的走向而调整。无论农户所分的土地足不足额,每年应缴的赋税都没有变,如果每年一百亩土地可以让老百姓过的很好,在“宽乡”分得五十亩土地,也可以勉强度日,可是在“狭乡”只分得二十亩土地,就连交赋税也不够,更别提怎么生活了。

    于是“狭乡”的人口纷纷向“宽乡”流动,可是慢慢的就会发现“宽乡”的土地也不够了。“宽乡”也变成了“狭乡”,没有了土地农民就无法生活,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在所难免的走向了末路。府兵制如果说均田制是大唐王朝的经济支柱,府兵制就会说大唐王朝的军事支柱。

    府兵制是预兵于民,民兵合一的制度,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士兵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自备武器、粮食、铠甲、衣物,大大减少了政府开支。骑兵所骑的马,是由政府掏钱,自己去买。

    这让我想起来了古代的匈奴、突厥、蒙古、女真等这些马上民族,他们所实行的制度是军政合一。军事制度也是行政制度,要说打仗,操起家伙。骑着马,就干。一点都不含糊,都不用国家拿一分钱养他们。干起仗来,勇猛无比,全民皆兵。

    不打仗的时候,就在草原上放羊,进行农业生产,他们实行的也是民兵合一的制度,不同的是,他们实行全民皆兵,而府兵制是在农户中挑选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弓马娴熟者,组织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联想到北魏和西魏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府兵制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同样做为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人和后来的入主中原的满族有着相似的地方。

    满族定鼎中原后,将他们的八旗制度也带入了中原,仿照满八旗、蒙八旗,又建立了汉八旗。鲜卑人在夺取中国北方后,将他们在草原上所实行的制度和中原人民的生活习性等因素相融合,创造出了府兵制这种制度

    下面我们用一个人——李四,来更加形象的说明唐代的府兵制。

    我们假设李四就生活在唐代,而且正好是生活在府兵制被募兵制取代之前(唐玄宗李隆基时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

    假设李四生活在长安,长安是均田制和府兵制都实行的很好的地方,虽然生活在长安,虽然也姓李,但是李四可不是什么皇亲国戚,也没有高官厚爵,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

    据说在李四爷爷的时候,正好是隋朝末年,李四的爷爷曾经跟着李二,不要误会这个李二可不是李四的二哥,而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李渊的二公子,秦王李世民。

    李四的爷爷本来就是一个种地的农民,没有背景,没有出身,没有金钱,所以只能一直做一个农民,老实巴交的不敢得罪人,每年都向政府交税(注意当时是隋朝政府)。

    后来天下大乱,盗匪横行,李四的爷爷也没少挨抢,接着又发生了自然灾害,李四的爷爷没有了粮食,杨广守着满仓的粮食不拿出来救人,这可让李四的爷爷怎么活呀?

    于是在同乡人的鼓动下,原本连只鸡都不敢杀的李四爷爷拿起了锄头加入了盗匪的行列,其实只是为了吃饱饭,后来李渊打入关中,盗匪门听说李渊的军队很仁义,既不杀降也不杀俘,又有饭吃,于是纷纷向李渊投降,这其中也包括李四爷爷。

    李四爷爷被分配到了李世民的队伍,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虽然没有建过什么大功,命却是保住了,在攻打洛阳的时候,李世民创建了一支特种部队,叫玄甲军,李四爷爷也参与了选拔,很遗憾初选就被刷下来了,原因是年岁太大,体格不健壮。

    要知道玄甲军中的将士可都是百里挑一的强者,要弓马娴熟,作战勇敢,一般人是进不去的,像李四爷爷这样的在战场上受过几次伤,已经元气大伤,就别想了。

    玄甲军由秦叔宝(秦琼是也)、程知节(程咬金是也)、尉迟敬德(尉迟恭是也)、翟长孙(这个名声不如前面三位,也是员勇将,后来战死了)等四人率领。单听这几个带兵官你就明白了玄甲军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军队,

    每次李世民出战都领着玄甲军冲在最前面。看到玄甲军的强悍,敌人往往望风而降。撒腿就跑,有几个不识相的还试图抵抗,在玄甲军一轮冲锋之后也立马崩溃。

    因此玄甲军也随着李世民的名字一样名垂青史。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回到李四爷爷的身上,之后李四爷爷也跟着别的大将打过突厥,到了武德七年,唐王朝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基本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有几个不怕死的还在那硬扛着,被消灭也是早晚的事。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国家安稳了。军人也就失业了,李渊一道命令十几万大军就卸甲归天了,其中还包括李四爷爷。

    但是看在这么些年为国家服务的份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李渊还是很够意思的,李四爷爷虽然作战并不十分勇敢,没有立过大功,没有当上大的军官。在国家推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四爷爷等一大群失业军人。被李渊亲自下诏指定分配在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而且土地足额分配,一亩都不能少。

    李四爷爷得到了一百零一亩土地,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一亩作为宅基地,就是盖房子用的。

    之后李四爷爷离开了刀枪剑戟、斧钺勾叉。摆脱在刀口上舔血的生活,重新拿起了久别的锄头。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见过刀光剑影,见过血流成河,也见过尸横满地,李四爷爷说:“幸福就是可以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没有战争,没有冷酷,没有杀戮。”

    一个饱经世事的平凡老人,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个乱世,然后发自内心的说出这番话,话语虽然普通,却是无数的眼泪和无数的鲜血凝筑而成。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李四爷爷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李四那个时候年纪还小,很伤心,嚎啕大哭,哭晕了好几次,爷爷的死给李四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在战场上看见战友一个个的死去,他不在哭泣,因为世事的必然发生,世人唯有选择坚强。

    因为李四的爷爷,在部队时当过低级军官,转业回到地方当了村长(村正或里正),村长可以免税,租庸调什么都不用交,只要你为国家好好的服务。后来李四爷爷死了之后,李四爸爸接过村长的担子,还是继续免税。

    连续几十年的免税,地还一亩都没少,又是村长,李四一家的生活水平直线提高,已经达到了当时的小康水准。

    历史如车轮般旋转,岁月像江河般流淌。

    这一年,李四二十一岁,根据朝廷的规定,今年又是选拔府兵的一年,唐代规定,府兵每三年选拔一次,称为“拣点”,三年前李四十八岁还没到成丁的年龄所以没有参加选拔(唐代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丁)。

    到了选拔日子,和李四一样梦想着当兵穿军装的小伙子们都集中在事先通知的地点,要知道并不是你来就能如愿以偿当上兵的,而是要经过严格的挑选。

    挑选的顺序,先看本人,身高多少,体重多少,会不会骑马(这个不是特主要,不会骑马可以当步兵,也可以后来训练)。

    你这个不行,才九十斤,级别太低;你这也不行,才一米五,踹一脚你不就飞了吗?什么,你家有钱,那也不行,是去打仗,不是去旅游。在选拔的现场时常会发生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没有办法,谁让军人的职业这么威风,这么吸引人呢?(在某些军匪合一阶段,军人也是挨骂的对象)

    对于这个李四不用担心,堂堂八尺(184厘米)男儿,体重90公斤,后看虎背熊腰,前看凶神恶煞,典型的尉迟恭类的战争人才,第一关李四算是过了,别着急,这还不算完,还有第二关在那等着呢。

    第二关看谁的力气大,李四从小就在地里干活,别的没有,蛮劲有的是,一上场就举起了最重的那块石头,还想甩两下,主考官连忙阻止,“行了,你通过了”,实际上是害怕,李四手上一松,石头顺带飞出,砸着自己。

    第三关是在力气大的人中看谁家有钱,经济条件不好也是当不上兵的,刚才说过李四家经济条件很好,这一关李四顺利通过。

    第四关,比谁家兄弟多,这个规定很合理,要是家里就这么一个儿子,上了战场,出了个什么好歹,家里的老人可怎么办?李四家哥八个,李四排第四,李四过关。

    经过以上四关的的考核,李四光荣胜出,成了一名府兵,编入禁军十二卫也叫“卫士”,他家的户口本上,会在李四的名字后面标上“卫士”两个字。那些怀有当兵的梦想,而没有成真的少年们,不用气馁,不用难过,要学会有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来宽慰自己,然而事实有时真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