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二百二十九章【动荡的年代】

第二百二十九章【动荡的年代】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唐朝那些事儿 !

    之后李四本人就可以不纳税了,租庸调和老子没什么关系,但是李四要为国家服役四十年,直到六十岁满龄的时候才可以退役。

    府兵入伍后不是常年服役,平常的日子还是和他的亲属住在一起,种地为业,这段时间占一年的四分之三(三时耕稼),只是每年的冬季十一月由折冲府召集,训练阵法,演练武艺(一时治武)。

    府兵十人为一火,火有火长,在初中时学过《木兰诗》,还记得有这么一句“出门看火伴”,就是因为军营中十人为一火,因此同一火的称火伴。

    每五火为一队,每队五十人,对有队正。每火要自备六驮马、驴(初为八驮,后改为六驮),还有一应的生活用具,铠甲武器等等,每火有每火要合备的东西,每队有每队要合备的东西,这些朝廷都是不管的,只有自己花钱去买。

    这也是为什么要选择有经济实力人入伍的原因,要是没有经济实力的,自己吃饭尚且犯愁,又怎么能拿出这些东西。

    每二队为一旅(100人),旅有旅帅;每二旅为一团(二百人),团有校尉;每管三到五校尉为一折冲府,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折冲府隶属于十二卫(唐高宗李治时扩为十六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是直属于皇帝的禁卫军,但是禁卫军不仅仅包括十二卫。

    下面列一下十二卫和东宫六率的名单:

    左、右卫大将军(分为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将军两卫,下同)

    左、右骁卫大将军

    左、右武卫大将军

    左、右威卫大将军

    左、右领军卫大将军

    左、右金吾卫大将军

    太子左、右卫率府率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率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率

    做为“卫士”的一员,李四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也不用缴纳赋税,但是要为朝廷服务。每年要轮流要皇宫中宿卫,到边防处所戍防。皇帝下命令要打仗,二话不能说,拿着武器就得上。

    李四虽然当上了“卫士”,但是他要么立有大功,要么被皇帝赏识,否则很难当上高级军官,一辈子拼命的往事爬,当个中级军官退休就算不错了,然而在十二卫中有这么一群人。在十二卫中最接近皇上,没待多久就外调当中级军官,之后几十年一路顺风有顺水的当上高级军官,成为国家的栋梁。

    说实话,这样的一群人能力不一定就比李四强,但是人家生的好,他们要么是功臣的儿子,要么是高官的子孙,个顶个的官二代。个顶个的高干子弟。

    李渊、李世民父子很够朋友,难兄难弟一起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下都不容易,自己当了皇帝,后代子孙要么是皇上。要么是王爷,算是有了保障。但是也不能忘了难兄难弟们,给难兄难弟封赏还不算。还要把他们的儿孙也给安排了,让难兄难弟死也要死的安心。“你放心,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的儿孙个个都是国家的栋梁。”

    在十二卫中这些高干子弟有专门的名号,“亲卫”、“勋卫”、“翎卫”,这可不是随便叫的,更加不能乱叫,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三卫中亲卫级别最高,是三品以上官的儿子,二品以上官的孙子。

    你说你是四品,没有用,你的儿子最多也就是个“勋位”,“亲卫”你想都别想,想也没有用,谁让你老人家爬了一辈子也只是个四品呢?三卫中“翎卫”(五品子,四品孙,三品曾孙)最差,别看最差,也比李四强多了,人家好歹是官二代,上面有人罩着。

    这群人在十二卫中大约有两万人,和府兵一样要轮番宿卫皇宫。他们才是皇帝的真正的卫士,充当皇帝上朝时的依仗队。

    这些人升官速度很快,有的时候就像坐了直升机,十二卫只是这些人的进身之阶,打完酱油,人家拍拍屁股就走人。

    在皇宫宿卫的时候,李四遇见了“三卫”人员,看着人家大步流星,趾高气昂,耀武扬威,好不威风,心中那个羡慕嫉妒恨,后悔自己没有好好读书,考个进士。

    史书上记载唐代折冲府的数目不尽相同,说法不一,很难判定唐代折冲府真正的数目,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唐代的折冲府数目是不断变化的,史书上所写的只是一个时期的折冲府数目。

    这样的话,史书上折冲府数目不一也就可以理解了,普遍认为唐代折冲府的数目在六百左右,少则六百以下,多则六百以上。

    下面举两个例子,据史学家考证,唐太宗贞观十年折冲府数是594,唐玄宗开元末年折冲府数是68。

    无论折冲府的数目是五百还是六百,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唐代的折冲府大多临近当时的首都长安,占全国的四分之三还多,这就是史书上所写的“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出自《唐会要》)。

    全国的府兵隶属于十二卫,都直属于皇帝,这种内重外轻的布局有利于唐王朝的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这也是之所以初唐的政局一直很稳定的原因。

    到后来唐玄宗时期募兵制逐渐取代府兵制,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出现,755年安禄山发动范阳兵变一夜之间惊动全国,一发而不可收拾,之后安史之乱虽然平定,内轻外重的局面却一直没有改变。

    唐初除了府兵也有招募兵和州镇兵,打仗时还有蕃兵助阵,但是府兵是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史学家考证,唐代府兵大约有六十万,皇帝掌握着这么庞大的一支军队。谁能与中央抗衡,那是找死。

    府兵以勇敢的性格。强健的身体,优良的武装。出现在战场之上,发挥着强大的战斗力,成为唐王朝对内稳定局势,镇压人民,对外抵御外敌、入侵外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府兵制到了唐代焕发了它的生机和活力,李渊以府兵制为基础整合了一支战斗力超强的军队,最后统一了天下。

    唐太宗凭借着府兵制下的军队,攻击突厥、吐谷浑、高昌,扬国威与异域。天可汗天下归心。

    唐高宗在他老爹的基础上开疆扩土,也多亏了府兵制的帮忙。

    总之,在唐代府兵制和均田制一样,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开创盛世的保障,均田制负责保障经济,府兵制负责保障军事。

    刘文静之死李渊当上皇帝,很够意思,没有忘记老朋友。和李渊交情最铁的就属裴寂,也许是二人性格有着共同点,或者是裴寂专会拍马屁,把李渊拍的非常舒服。时间一长,就再也离不开裴寂了。

    我认为这两点都应该有,有两个性格不和的小孩在一起玩还得打仗呢。何况两个当时的英杰人物?即位登基后的李渊,对裴寂非常的宠爱。宠爱到什么程度呢?

    李渊赏赐给裴寂大量的金银珠宝,天天派人把自己吃的饭送给裴寂。上朝时和裴寂并排坐在一起,没有君臣之分,下朝后二人谈笑嬉戏,李渊称呼裴寂为“裴监”,而不称呼他的名字,包括李建成兄弟在内,没有人得到的宠爱能够超越裴寂。

    (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李渊宠爱裴寂,超越了所有人,有一人看不下去了,应该说先是羡慕,接着是嫉妒,最后发展成恨。这个人就是刘文静。刘文静在李渊起兵之初,直到登基为帝立有不小的功劳,就当时而言,李世民的功劳都无法与刘文静相比(当时李世民没有削平刘武周,更加没有平王灭窦。)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刘文静所立的三大功劳。第一功:在起义之初,为李渊制订总的战略方针,即先西进关中,后一统天下。第二功:顺利完成出使突厥的任务,不仅解除了李渊的后顾之忧,又使突厥人派兵相助。第三功:在潼关阻击屈突通,为李渊攻打长安,争取时间,后来生擒屈突通,迫使其投降。

    同样做为李渊太原起兵的首要谋臣,在李渊登基后,刘文静所受的待遇和裴寂是不一样的,在裴寂之下,和其他的刘弘基,殷开山等人排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刘文静的心里很不平衡,凭什么,裴寂什么都没有做,就会拍马屁,竟然排在我的前面,越想越来气,做为一个知识分子,刘文静很不低调,也不会隐藏,于是在朝堂上常常发生这样的一幕。

    李渊命令大臣们讨论一件事,刘文静首先提意见,先是一阵滔滔不绝,然后说正题,所提的意见很中肯,但不讲究说话的方法,常常有一句话说的很不中听,无意间就惹怒了李渊,但是刘文静并没有感觉到,提完意见,洋洋得意间很鄙视的瞧了裴寂一眼,像是在说,小样你行吗?

    虽然在无声中进行着语言的交流,气氛还算是和谐。要是裴寂首先提意见,气氛就不会这么和谐了,常常是裴寂说完东,刘文静接着说西,裴寂说完北,刘文静接着说南,总之就是一句话,我刘文静对人不对事,就是奔着你裴寂来的,懂了吗?没懂,你继续说,看我顶不死你。

    看着两位首席大臣争来争去,就像针尖对麦芒,李渊很闹听,刘武周已经够我心烦的了,你们还这样,索性一甩袖子,直接走出了大殿。这回满朝的大臣都傻眼了,皇帝走了,裴寂赶紧跟着李渊出去,刘文静还在那嚷嚷着,陛下,事还没商量完呢?

    经过这么一闹腾,刘文静还是不解气,心中打定了主意,要是不把比裴寂挤出朝廷誓不罢休。在家中刘文静和兄弟刘文起喝着小酒,赏着月亮,哥俩一边喝酒,一边聊着,突然间刘文起提到了裴寂,刘文静这个时候也喝多了,很愤怒的站起身,拔出佩刀,猛砍柱子。并且发誓说:“我一定要杀了裴寂。”

    刘文起家里不断地闹鬼,常常发生很多难以解释的事情。于是找来巫师做法,镇邪除妖。刘文静总不去小老婆那里睡觉。小老婆很失望,很生气,后果比刘文静预想的要严重的多,于是小老婆让他的哥哥,向李渊检举了刘文起家中请巫师和刘文静口出狂言的事。

    紧接着刘文静被逮捕,李渊命令裴寂、萧瑀审讯刘文静,调查案情,这个时候刘文静清醒了许多,很坦白的说:“以前。我当司马,裴寂当长史,地位是一样的,现在皇上宠信裴寂,而疏远我,裴寂在功臣中居第一等,我则和其他的人没有区别,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出外打仗。老母连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我心中很失望,当时酒喝多了,说出怨言。”

    当时朝中的很多大臣都认为刘文静没有谋反。但是裴寂向来和刘文静不和,想乘此机会将刘文静处理掉,于是向李渊进言:“刘文静诡计多端。超过常人,性格狡猾诡诈。现在天下没有安定,留下来一定是个祸患。”

    意思就是说。刘文静即使现在没有反,将来也会反,总之这个人留着不安全,我建议你还是早点把他解决掉吧。武德二年九月,李渊斩刘文静、刘文起,家产没收(估计也没啥东西,要是抄裴寂的家一定收获颇丰)。

    在刑场上,刘文静叹息道:“‘高鸟尽,良弓藏’,这就话是对的。”一代聪明人,建功立业,功臣名就也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历史又一次证明范蠡和张良才是真正具有智慧的人。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件事,你会发现这件事极不寻常,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首先,用什么来说明刘文静谋反,巫师做法,还是刘文静的口出狂言,这些都证明不了刘文静谋反。实际上也无需证明,因为裴寂心里很清楚,刘文静没有谋反。

    刘文静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有人想杀他,这个人是裴寂吗?这件事看似是刘文静与裴寂的权力之争,想杀死刘文静的也是裴寂,审案子的是裴寂,向李渊提意见的还是裴寂。

    但是要清醒的意识到生死大权掌握在李渊的手中,李渊还没有糊涂到任裴寂摆布的地步,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统筹谋划统一全国。

    杀刘文静是得到李渊允许的,所以真正想杀刘文静的不是裴寂,而是李渊,裴寂也只不过是李渊的一个棋子而已,顶多算是一个跑龙套的,是在李渊授意下这么做的,还是李渊顺水推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我猜测多半是李渊和裴寂一起演的一出戏。下面又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李渊一定要杀死刘文静?

    对于刘文静这样一位大功臣,李渊可以疏远,可以不用,可以免官,也可以等到平定天下后在杀掉,方法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刘文静活着比死了有用,总之没必要一定要杀死刘文静。

    然而刘文静还是死了,原因是他不得不死。史书上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其中的原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书上的记载推出一二,现在声名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在唐代武德(李渊统治时期)年间,一提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就会想到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之争,因为其影响足够深远,其事件极其扑朔迷离,足够匪夷所思。

    (这要归功于李世民本人,因为他不愿意后人看到历史的真相)那么刘文静、裴寂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否和李建成、李世民的之间的皇位之争有关联呢?这就要从刘文静、裴寂和李建成、李世民的关系谈起。

    李世民登基后,当时刘文静已经死了,重新分封功臣,裴寂依旧排在第一等,在长孙无忌等人之上,如果裴寂是李建成一党,李世民不会对他这么客气,同时裴寂也不支持李世民,在武德年间最敏感的事件上——裴寂选择了中立,明哲保身,两不相帮。

    这件事是不是很匪夷所思,做为朝中最得宠的大臣,在这么大的一件事上竟然做出了这样的一个选择,一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我理解了,虽然裴寂军事、政治才能并不突出,但他很聪明。

    他知道傍着李渊这棵大树好乘凉,也知道,无论帮谁都有风险,垮台了,自己也得跟着完蛋,只有谁也不帮风险最小,但是裴寂并不是朝中唯一聪明的人,还有两个人也是一样聪明——李靖、李世绩,他们两个人也选择了中立。

    从起兵之初,刘文静和李世民就走的很近,帮着李渊出谋划策,挥师西进,之后又一起攻打薛仁果,刘文静要是活着,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上多半会支持李世民。

    可惜,他死的太早了,他在武德二年死的时候,李唐才不过占有关中、河东之地,连半壁江山都算不上,那个时候整个集团的工作重点是抗御外敌,统一天下,还没有发展到皇位争夺上来。

    更加可以大胆的说,当时李世民对李建成当太子即使有意见,意见也不大,他当皇帝的野心是在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之后才有的。那么会不会有人先预见到,李建成和李世民会有一场皇位之争呢?

    有,刘文静的特长就是分析问题能够分析到点子上,缺点就是看不清自己,面对着李渊、李建成、李世民,刘文静做为局外人,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一个保密的环境下刘文静把他所想到的,告诉了李世民,并且劝李世民早点下手,晚了,就来不及了。

    虽然很保密,还是被李渊知道了,李渊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有办法,做为一个老人,他懂得自己生命的可贵,做为自己生命延续的儿子,李渊不忍心在他们之中做出抉择,所以只有牺牲刘文静。

    不能让刘文静活着了,他活着就会造成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隔阂,他活着还会唆使李世民干掉李建成,他活着……他活着就没有好事,所以刘文静必须死,只能怪你太聪明了。

    我想这就是李渊不得不杀刘文静的原因,和李建成、李世民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因为刘文静当了一辈子谋士,却没有学会说话要小心,有些话不该说的千万别说,否则是会引火上身的。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史书上记载这件事情这么隐晦?

    因为史官不敢把真相写出来,然而又不能不写,只能欲言又止,让我们后来这些看史书的人一番痛苦,一番喜悦。在某种意义上是刘文静自己杀死了自己,刘文静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他不懂得,有些问题还没到必须解决的时间就不算是问题。(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