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东汉末年不三国 > 第四章 008节 灵帝刘宏

第四章 008节 灵帝刘宏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东汉末年不三国 !

    灵帝从黄巾之乱伊始开始临朝问政。今天他正端坐大殿之上,倾听着下面大臣们发表西凉叛乱的看法和主张。灵帝此人历史评价很差。都以为他是一代昏君。其实,也不竟然。这话怎么说?还得从灵帝登基大宝坐上皇位说起。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先帝刘志驾崩,年仅36岁,谥号“孝桓皇帝”。因刘志后继无人,次日,皇后窦妙改称皇太后,临朝问政。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掌控朝政的窦氏家族必然要选择一位刘氏子孙继承大统。

    时任城门校尉的窦武(窦妙之父)召见河间国人侍御史刘儵(音shu,同“倏”),询问河间国内的刘氏亲王子孙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刘儵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国孝王刘开谱系),刘儵则推荐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再去长乐宫(太后所居宫殿)与窦妙商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窦妙下诏派刘儵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及奉车都尉曹节(原职为中常侍),共持节,率中黄门、虎贲军、左右羽林军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进京。

    刘宏登基的时候年纪虚12岁。话说,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位的原因很简单:

    1、刘宏与刘志血缘亲近,且为晚辈,这样窦妙可以太后的身份继续参政;

    2、刘宏年纪小,且在首都洛阳无任何政治基础,窦氏家族可以轻松地控制刘宏,以达到长期掌秉朝政的目的。

    刘宏原本是冀州河间国的一个小小亭侯,一夜之间被朝廷高官们迎接到雒阳当上了皇帝。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皇太后窦妙跪拜,尊其为母后,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董氏反而称为“贵人”。这一点对刘宏来说,他肯定不适应,但这也由不得他。

    当然事情很快有了转机的。众所周知,桓帝刘志是依赖宦官干掉了“跋扈将军”梁冀,此后以宦官为心腹,从而宦官集团获得权势利益。党人是士人集团中的“激进分子”,他们见不得宦官干政,这是由自身的优越感所产生的政治洁癖所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双方的激烈冲突最终爆发;至次年永康元年(167年)六月,又以窦武促成的大赦而宣告暂时和解(历时半年),史称“第一次党锢”。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登基后,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二人已然可以全盘操控朝政,于是旧事重提,两人密谋诛杀宦官。

    那年九月六日晚,窦武把次日用来弹劾宦官的奏章留在宫中而自己回家睡觉去了,不料宦官朱瑀偷看到奏章,于是计划泄露。得知消息的王甫、曹节等宦官决定先发制人,控制住皇帝刘宏和尚书台(任免官员的诏令由此发出),当晚就派人去抓捕陈蕃、窦武。窦武负隅顽抗,从大将军府逃至北军军营,鼓动士兵反攻皇宫,可是宦官们早就集结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两军僵持到第二天中午,窦武的军队发生哗变,转投王甫、张奂阵营之中。于是,宦官便取得全盘胜利,窦武、陈蕃等人被灭族。这就是九月政变。政变的结果是:刘宏的老师(太傅)陈蕃死了,权臣(大将军)窦武死了,窦太后被赶到南宫去了——刘宏的桎梏一下子全没了。

    次年(169年),刘宏名正言顺的将亲生母亲董贵人接到雒阳。三月初三,刘宏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后,称董太后,安排其居住在南宫嘉德殿,称为永乐宫。同时入朝的还有舅舅董宠,被任命为执金吾。

    此时皇宫之中就有了两个太后了。此时的刘宏虽然还不懂得政治,但怎能不暗暗感谢给他带来转机的宦官们?假若没有宦官,他如何能将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接到雒阳和自己一起享福呢?

    窦氏家族没有被杀的人(窦妙的母亲)都被流放到交阯(如今的越南)去了,宦官们自然对还在雒阳的窦妙耿耿于怀,无时不刻向找机会向其下手。而刘宏是怎么做的呢?

    建宁四年(171年),刘宏年满15岁,已完成元服仪式,可以临朝问政了。十月一日,刘宏亲自率领群臣一起到南宫向窦妙祝寿,并赠送礼物。黄门令董萌向刘宏哭诉不平,刘宏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便下诏,增加南宫的物资供给。

    第二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的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从这些事上看刘宏是个知恩图报并不忘本的人。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执金吾董宠获罪被处死,罪名是“矫称永乐后属请”。永乐后就是董太后,这个罪名也就是“冒称董太后旨意召见”。董太后当时的势力处于下风,刘宏无权可用,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亲舅舅因为一点小错而被处死。这也就是刘宏为什么会在掌权后任人唯亲。因为,他已经害怕失去权力的滋味。而他却并不信任士大夫集团。

    灵帝刘宏与士大夫集团的关系也不算好。因为渐渐长大的他要掌权。而少年时期的皇帝想要掌权只能依靠宦官。康熙不也是依靠内廷侍卫除掉鳌拜的吧。还有明朝的魏忠贤,要是没有皇帝背后的默许。哪样的权势都是不可能的。当然了,宦官在操作的过程中肯定免不得会给自己捞点好处。这也是人性。当然,忠正耿直的宦官也是有的。比如:李巡、吕强、蹇硕等。

    灵帝成年以后重用宦官集团和先帝刘志时期不一样。刘志重用宦官是为了对付外戚集团。而灵帝重用的十常待却是为了对付士大夫集团。刘宏深知士大夫以及他们背后的世家大族和自己不是一条心。这在颜文主导的冀州世家以及后来扩张到青、徐、兖、豫、幽各州的工商业集团兴起后表现的就更为明显。

    实际上,所谓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并非是纯粹到格格不入的,士人中也有亲宦官的。宦官中也有亲士人的。曹操的祖父曹腾(这位大宦官在后世被魏明帝曹叡追封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曹腾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处理好与士人的关系,他还举荐了很多名士为官,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谿典等人。抛开所谓的政治节操,朝廷高官的大部分政治行为都是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的,这才是唯一不变的政治游戏规则。

    后世史学家经常抹黑灵帝刘宏说其如何如何昏庸。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应该也知道有时候皇帝也是身不由己。汉代的查、举制度运行百年。这滋生了很多沽名钓誉之徒。世家大族为了举荐家族子弟为官。往往从很早就开始布局养望。灵帝听政早期并无实权,常常能看到世家大族在朝堂上相互吹捧。

    这种伎俩骗得了贫民百姓怎么瞒得过环海沉浮多年的宦官们。他们在背后把其中门道对灵帝点破。灵帝当然是气的牙根直痒。可是,有毫无办法。当年“狗官”事件。灵帝刘宏难道真的是无心戏言吗?不是。他只是拿此事在朝堂上羞辱一下士族而已。这也是一种反击,玛德,不能拿你们怎么样骂骂你们我也出口气。

    宦官与士大夫争斗。灵帝一次又一次实施党锢。为什么灵帝屡屡偏袒宦官,杀起这些所谓名仕毫不手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这就是灵帝对士大夫阶层普遍不信任的表现。听政早期,灵帝刘宏坐在朝堂上都是以一个观众的心态看着朝中争斗的过程。直到灵帝慢慢掌握住朝堂的实权,他才有一个看客变成一名参赛选手。

    灵帝儒学造诣一般。诗词歌赋和书法倒是颇有水准。灵帝写过很多词赋流于后世。书法据说也堪称一绝。灵帝觉得这也算是种文采。于是,便组织过很多同道中人一起研习。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刘宏下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实际上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而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从这里出来的学生都被分配到各级官府担任官吏,有些人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等职位,甚至还有封侯赐爵的人,而士大夫们都耻与为伍。

    当时的儒生抵制鸿都门学也是情有可原:苦心钻研儒学的人却没有前途,那些研究“旁门左道”的人反而能够飞黄腾达,儒生们的心理自然不平衡。当然,出自鸿都门学的两位大红人郄俭(擅长辞赋)、梁鹄(擅长书法)也确实缺乏执政能力,也难怪儒生们瞧不起他们了。

    别说灵帝这个爱好对后世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唐、宋取士多看中此道。闻名的唐宋八大家。江南四大才子都擅长这些。不过,词赋相比策论而言对于治国是种倒退。擅长策论者多谋。不管是哪种策论,不管是借鉴别人的。还是,提出自己的主张。起码还是在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而诗词歌赋,解决不了任何社会问题。就连锻炼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也无益。

    其实,不管是信任宦官还是重用外戚,不管是提拔“鸿学”还是任人唯亲。灵帝刘宏只是在想办法稳固自己的权势。对,没错。皇帝也需要稳固权势。

    有人说灵帝贪财好色、卖官卖爵。我们先说好色。世上有那个男人不好色?孔子曰“食色性也”就是说爱美是人类的本性。灵帝继位时被安排娶宋氏为皇后。宋氏也出身世家。长得却很一般。这样的婚姻想必就算是普通人也不会喜欢。灵帝在宫女中宠信美貌宫娥,那不是很自然的事吗?就算是后世很多穿越梦想不也是后宫粉黛三千。

    再聊聊灵帝贪财。灵帝登基以前是个什么身份?乡侯。最低一等侯爵。那生活条件比一般土财主都差。在灵帝继位以后,并没有取得国家大权。在母亲董太后和宦官的影响下对钱财比较看重也是人之常情。人嘛。总的有点追求不是。既然拿不到权想办法搞点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这习惯啊一旦养成就很难改变。当时大汉司农掌管国家钱赋。这些钱是国家的。灵帝想用也很难要得到。没办法灵帝只有搞自己的小金库。也就是西园。请记住西园本身并非是为玩乐而舍。而是灵帝的私人金库。灵帝经常去西园数钱玩。没办法穷的只剩钱了。数着数着就开始规划这些钱怎么花出去。于是,修建宫阙、分赏宫娥这些都是免不了的。

    有人说灵帝在这方面花兹巨费。那是对灵帝的污蔑。灵帝曾经修建过一所塔楼想要登上去看看风景。结果被宦官们给集体拦住。他们指使老宦官尚但说:“天子无高台榭,高台榭,则下畔之。”意思是什么?就是天子不能登太高。否则天下百姓容易反叛。宦官们为什么不让灵帝登高?真是原因是宦官们各自修建的宅院都很高大华丽。要比灵帝修的还好还漂亮。他们不敢让灵帝看到。你说灵帝在这方面的花费到底多不多?

    已颜文的标准看灵帝那园子也就是乡下土鳖的级别。要是灵帝刘宏有机会到颜文的宅院看一下。估计的气的吐血三升。好吧。最后我们来看看灵帝买官的事。汉朝买官并不是始于灵帝。其实,早在先秦时期。秦朝就卖过官。也没听说秦朝时因为卖官而亡。汉朝买官鬻爵始于惠帝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那就是说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那灵帝时期为什么卖官会发展成公开化和常态化呢?这和灵帝时期的国家财政问题不无关系。首先,是战乱频发。168-183年年间,东汉政府对内及对外军事行动共计发生大规模军事行动二十次。其中,鲜卑骚扰幽州、并州、凉州等地一共十五次。东汉政府主动出击鲜卑,结果大败一次。凉州羌乱,从168.1-169.7,历时两年由段颎平定。扬州会稽许生叛乱,从172.11-174.11,历时三年由臧旻平定。交州乌浒蛮叛乱,从178.1-181.4,历时四年由朱儁平定。益州巴郡板楯蛮,从179.10-182.7,历时四年由曹谦平定。

    其次,是天灾、瘟疫私掠。168-183年间,全国发生大规模的天灾合计十三次。瘟疫:四次。水灾:三次。旱灾:四次。虫灾:两次。这些都是规模较大的灾害。小一些的可以说不计其数。这样的情况下国库花销那真是如流水一般。而贪官污吏在这上面贪腐喝血。国库负担就更重了。

    而东汉糟糕的金融政策,使得货币严重贬值。尽管国家年年加税,增发新货币。可是,其货币贬值的速度远远超乎大汉政府的预料。国库赋税表面上越来越高。可实际购买力却越来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粮币能大行其道获得世家和百姓的认可。因为粮币不贬值啊。这一度把灵帝和一些忠心的大臣头发都急白了。

    后来灵帝终于下定决心进行税赋改革。不收铜钱而折算成粮食收。然后,拿到粮食银行去换成粮币使用。此事灵帝和董太后、张让三人在西园还大哭了一场。皇帝做到这份上还真是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