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307章 酿酒厂 食品加工厂开工

第307章 酿酒厂 食品加工厂开工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307章 酿酒厂 食品加工厂开工

    十月的秋风,轻轻拂过,带走了夏日的炎热,留下了清爽的宁静。

    秋收之后,刘家庄再次迎来了新的建设热潮。

    村民们齐心协力,投入到基础建设和产业建设之中。在这片土地上,新的希望正在孕育,新的故事正在上演。

    自从刘之野与村委会书记刘元海等人共同策划,决定推动水果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这个消息在村子里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村民们议论纷纷,对这个新的产业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也期待着这个产业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和经济收益。

    这可不是什么村里的小打小闹的建材厂,这种小土厂,华夏遍地都是,毫无特色可言。

    这是要货真价实的、正规化的建厂办企业。

    虽然村子里有着丰富的产业,包括稻田养殖、畜牧业、中草药种植和水果种植等,但村民们普遍认为,无论规模大小,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范畴。

    如今,村里的工厂建设计划已经启动。村民们突然意识到,他们即将从农民的身份转变为工人阶级的一员。

    这种转变带来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形容。

    或许,他们的经济状况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工人家庭,但身份的转变并非单凭金钱所能衡量。毕竟,工人阶级现在是“老大哥”嘛!

    刘家庄即将迎来两座新工厂的建设热潮。一座命名为“刘家庄果酒厂”,另一座则是“山里红食品厂”。这两座工厂的兴建,无疑将为村里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这两家工厂的建设审批过程得到了区里和市里的全力支持,它们是经过正规工商注册的合法企业。

    此外,酒厂和食品厂所急需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精湛的工人,都得到了市里的鼎力相助,得以顺利解决。

    实际上,上层也有意探索新农村建设,而刘家庄恰好成为了这一探索的试验田。

    因此,京城葡萄酒厂、南郊葡萄酒厂以及京城食品厂纷纷派出数十名专家工程师,前来支援刘家庄的这几家工厂,共同助力其生产建设。

    与此同时,刘家庄开始从本村及邻近村落招募工人,经过严格筛选,最终选拔出数百名身强力壮、具备基础文化素养的年轻人。

    他们被送往上述几家工厂,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和学习,为未来的产生提前培训生产工人。

    一个成功的酒厂不仅仅依赖于先进的工厂、精良的设备以及技术娴熟的工人。

    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拥有独特的生产工艺和精湛的酿造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個问题上,似乎别无他法,只能寻求更专业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发。

    华夏农业大学和东山农业大学,恰好拥有这方面的专业优势。他们拥有顶尖的科研团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研发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华农大是国内最早的酿酒专业大学之一,其酿酒专业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

    该专业主要学习葡萄酒酿造、啤酒酿造、白酒酿造等相关课程,同时也涉及营养学、化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为华夏的酿酒行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而东农大酿酒专业始创于十年前,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经形成了以酿酒微生物、酿酒工艺、酿酒工程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除了学习酿造工艺,同时也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酿酒人才。

    在食品厂的世界里,技术的门槛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缺乏精湛的工艺。

    在老京城,无论是公营还是私营的食品企业,都汇聚了众多技术人才。

    这些技术人才,有的擅长传统手艺,有的精通现代科技,他们的到来也将共同为食品厂的品质和口感保驾护航。

    至此,“刘家庄果酒厂”将以其独特的酿酒工艺和优质的原材料,立志成为果酒行业的佼佼者。

    而“山里红食品厂”则专注于传统食品的加工与研发,致力于将传统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常

    …………

    开工奠基之日,村委会成功地邀请了各级领导部门以及众多合作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共同前来共襄盛举。

    而刘之野,也广邀各界宾朋,共同见证刘家庄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刘家庄要建工厂啦1

    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年月农民们要办大工厂,这可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造成的轰动可想而知。

    未来的“天下第一村”,如今还在吴书记的带领下正在大干苦干,削高地、填低洼,拉直弯曲河道、将起伏的田地铺平。

    这个过程足足用了7年时间,真正的发家致富,还得等到很多年后事了。

    直到69年那会儿,穷则思变,为了能够改善生活水平,老吴才悄悄地在村里建起了第一家五金厂。

    而刘家庄的这一壮举,就像是放了一个卫星一样。

    随着村庄的日新月异,各项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村里的劳动力却逐渐捉襟见肘起来。

    刘家庄,一个拥有七千多人口的村庄,除去老人和孩子,几乎每个人都忙碌着。

    在这里,大多数人已经转型为产业工人,他们每天辛勤工作,为村庄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没错,就叫产业工人。”刘之野肯定地说,并进一步阐释道:“他们是种植业的辛勤耕耘者,养殖业的精心呵护者,建筑业的汗水浇筑者,以及生产线上的精密操作者……”

    因为这次不比以往地小打小闹,而是正儿八经地办企业工厂。

    因为是集体企业,管理层和职工都优先从村里选拔。

    然而,适合担任工人的村民数量有限,为了避免其他村民产生心理不平衡,决定将其他产业的人员也统一称为工人。

    大家伙都是工人,只不过你是生产车间工人,我是种植工人,大家都是一差不多的待遇和地位。

    这样一来,不仅平衡了其他村民的心态,也会让企业运作更加顺畅。

    1963年初春,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付出,两家工厂以及为外聘人员精心打造的宿舍楼,已巍然耸立在村东进村马路的两边。

    3月1日,工厂的大门缓缓打开,标志着它正式步入了试投产的新阶段。

    投产初期,一切运行得有条不紊,仿佛预示着两家企业即将迎来繁荣的生产运营时代。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刻,工厂内的机器轰鸣着,一千多名工人们忙碌着,一切都显得那么有序而生动。

    三大爷刘元海亲自兼任酒厂的厂长,而三叔公刘洪深则担任食品厂的厂长。

    自从工厂落成后,刘之野回老家的频率就更加频繁了。

    他心系两家工厂的生产建设,时刻关注着它们的进展。同时,他也牵挂着家中的父母,经常要回来探望。

    经过数年的努力与等待,刘竟斋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他如愿以偿地调回了村里的初中教学,并且还担任了副校长一职。

    这个转变不仅意味着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更代表了他对家乡教育的深深执着与热爱。

    最初,刘竟斋对出任副校长的职务并不感兴趣,他私下里向刘之野坦言:“我渴望的,只是回归校园的宁静,专注于教书育人,而非被繁杂的行政事务所困。”

    然而,刘之野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深知村里的初中以及未来计划申请的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不愿意将这些重要事务交给别人去管理。

    因为起风了,学生们,这个充满热情的群体,情绪最易受到影响。一旦失控,刘之野多年的辛勤付出,恐将化为乌有。      因此,刘之野巧妙地说服了父亲刘竟斋,使他最终接受了副校长的职务任命。

    此外,刘之野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他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助父亲一臂之力,让他担任重要职务,共同守护刘家庄这个人才摇篮。

    今年,刘家庄的中学迎来了附近村落的学子,共计八百余名在校生。

    这些孩子们,如同繁星般汇聚在这所学校的大家庭中,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而刘家庄小学,这所乡村小学,如今规模不小,也汇聚了一千二百多名学子的欢声笑语。

    与之相邻的医专,同样热闹非凡,现有三百多名师生。这样三校师生总数加起来,已经有两千六百多人之多了。

    刘家庄中医药专科学校,作为区里唯一的高等专科学校,矗立在风景秀丽的刘家庄。这里,每一块砖、每一片叶都弥漫着中医药的芬芳。

    自去年上半年起破土动工,如今已初具规模。这是该校的第一批学子,肩负着开创历史的使命。

    不久后,学校将敞开大门,迎接第二批怀揣梦想的学子,共同书写未来的篇章。

    他们的学制设定为五年,有足够的时间去磨砺技艺,探索中医药的奥秘。

    在刘家庄村,不仅拥有农业大学、农学院和医科大等学校的研究所,还设立了众多研究基地。这些机构的存在,又为村里增加了几百名流动人口。

    年初,刘之野回到了故乡,参加了村里的去年底总结会议。

    他走进会场,环顾四周,发现村里的乡亲们都热情地欢迎他。他微笑着打招呼致意,然后坐在了前排的座位上。

    刘之野瞥了一眼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感叹:“姐夫,今年村里开会的人真多,这样下去,会议室恐怕得扩建了。”

    刘福生深吸一口烟,眼神微眯,感慨道:“这合并村庄后,村委干部的数量可真是翻了两番还不止。”

    “你听我跟你慢慢说,咱们村委现有书记一名,副书记一名,民兵队正副队长三人,会计十人,治保主任两人,妇女主任两人,生产队长……”

    刘之野一听,心中暗自吃惊。村委会干部竟然有五十余名之多,而且都是有正式编制的。

    这个数字着实不小,让他不禁对村里的管理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他继续追问道:“那么,咱们村子里,现在究竟有多少居民呢?”

    刘福生伸出一根手指,简明扼要地说:“村里现在有一万多人,其中本村户口的有八千人,刘姓人口占据多数。剩下的人,都是在我们村里工作学习的。”

    “嚯1刘之野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竟然这么快就突破一万了?我还以为至少得等上几年呢1他的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惊喜。

    这人口多好啊!

    刘家庄的人口众多,这在其他地方或许被视为负担,但在这里,却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人口红利。

    八千余的村民,加上数千的外来常住人口,汇聚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夏国人口连续几年负增长的背景下,刘家庄的人口却实现了逆势增长,这实属不易。

    当然,刘家庄之所以呈现出这一独特的景象,其背后的推动力在于其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

    到1962年底,刘家庄的经济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财政总收入首次跨越了千万元大关,人均收入也攀升至一千二百多元,五年间翻了十倍。

    这一成绩不仅令人瞩目,更是远超过了部分地级市的经济水平。有的家庭人口众多,直接总收入达到了“万元户”。

    这可是六二年,“万元户”这个词汇,在八十年代都是非常牛逼的称谓,提前于二十年前的京西地区出现了。

    刘之野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涌起一股淡淡的成就感。

    虽然他的改变只涉及到了一个村庄、几千人的命运,与那些穿越重生后大放异彩的存在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刘之野已经很知足了。毕竟前是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而刘家庄,一个因人口众多、生活条件优越、基础建设齐全而备受瞩目的地方,成为了整个京西地区的香饽饽。

    这里,每一座建筑都显得那么崭新而有序,每一条街道都宽敞整洁,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显得那么和谐而有序。

    这个如世外桃源般美丽的地方,自然吸引了外界的目光。若非村里明智地规划了人口引进,恐怕早已人满为患了。

    这也给村委会的管理带来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当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时,各种问题便层出不穷。经济纠纷、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的事情也频繁发生。

    村委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这些复杂的情况,确保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大爷的眉头紧锁,这个问题让他倍感困扰。这不同于过去,那时村子里的居民都同姓同族,打断骨头连着筋。

    而现在,情况却大不相同了。

    经过近年村庄合并与镇区整合,刘家庄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外来求学和务工人员的持续涌入,刘姓村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已不足一半,且这一比例仍在逐年下降。

    以往,那种依赖宗族关系来维护秩序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如今,法治成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唯一途径,而非依赖于民众的自行治理。

    三大爷忧心忡忡地向刘之野倾诉:“之野啊,单靠村委会来管理这么多村民,显然是行不通的。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刘之野稍作思忖,沉声说:“这世上总有些人畏威而不畏德,因此,增设强力部门,推行法治管理,势在必行。”

    三大爷疑惑地道:“你是说,让民兵组织来管理?”

    “可是,我们早就试过了,效果不大啊1

    刘之野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坚定地摇了摇头,声音低沉而果断:“不。”

    “我的意思是增加一个像乡镇派出所一样职能的部门,比如说红星公社刘家庄警务站。”

    “今后,村里的治安管理就由,民兵组织配合派出所警务站一起执法……”

    刘元海,村里的三大爷,与姐夫刘福生交换了一个眼神,直言不讳地说:“这样一个强力的部门,岂是我们一个村子说增设就增设的?”

    “上面能同意吗?”

    刘之野微微颔首,语气坚定地说:“增设之事,绝非儿戏,须得听从上级的指示。然而,我们村庄已有一万多人,人口还在持续增长,规模几乎与小镇无异。”

    “按理说这么多人口,就是增加一个十几人的派出所也不为过,不会造成警力的浪费。”

    三大爷点点头,颇为赞同道:“是这么个理,上面还真有可能派人来管理治安工作。”

    “好是好,就是有一点,往后这治安工作可就得由外人来作主了,要是……”

    刘之野笑着摇摇头道:“这可不一定,你忘了咱们村还有着,警务训练中心了吗?”

    “上面完全有可能,让训练中心的一些留守干部们,兼任刘家庄的治安管理工作。”

    “这样一举两得,还不会造成警务力量的浪费。”

    “嘿!着啊!我怎么就没想到这茬儿,真要是这样的话……”三大爷一脸的兴奋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