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故土我乡 > 第十九章 我徒弟是天才

第十九章 我徒弟是天才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故土我乡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美什么呢”师父抬手在李铮头上敲了一下。

    李铮乐着从师父手里拿过那个所谓的火烧果,“还有没有了啊师父。”

    “奇怪了,你个妖孽又要干什么?”师父一边说着一边往外掏,“没有几个,我一直舍不得用,也轻易不敢用,太少了,也太烈了。”

    李铮轻轻的把那个红红的果实捏碎,里面一粒粒的种子看着那么亲切,乐的嘴都咧到耳根了。

    把那些黄黄的种子放在手心里左看右看看不够,把种皮收集起来,放在石头上,试着用舌头舔了一下捏种皮的手指,“别,铮儿………”师父大惊失色,伸手就要阻止李铮的动作,可是已经晚了,李铮舌尖舔了一下手指。

    一股久违的,熟悉的感觉,火辣辣的,热乎乎的,毛孔瞬间张开,使劲吸了一口凉气,再呼出来,李铮满意的说了一个字:“爽!!!!!”

    师父满脸疑惑的看着李铮,伸手摸了一下他的脑袋:“犯病了?不像啊。”

    李铮跟师父要了两个碗,把师父拿出来的所谓的火烧果全部剥开,分离了种子和种皮,一共十几个火烧果,全部分离出来,小小的一堆种子,李铮宝贝一样的拿石头压着碗,把盛种皮的碗递给师父:“您收起来,这可以继续用,这种子我要留下种植,那样我们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火烧果了。”

    “你竟然知道火烧果如何种植?你见过?”

    “我说了,我有一些您无法理解的能力,你却拿我当妖孽,我梦里见过这种东西,不过不叫火烧果,叫做辣椒,是一种可以让食物更加好吃的调料,也可以用来对付坏人。喏,您那桂皮和八角都可以做调料,是非常好的调料,能够让食物极为好吃。”

    师父停下了手里的活计,转头看着李铮:“你现在就用这些做东西给我尝尝,他们土龙应该弄好了,你就做一条,若真是如你所说,有的事为师都认了。”

    这里补充一点关于辣椒的东西。

    [辣椒,现在大部分宣传是明代末年传入中国,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在这之前吃辣都是用茱萸调味,不知道好不好吃,估计不怎么辣,而甜椒,那都是18世纪才有,19世纪传入中国。

    《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记载了“伊尹说汤以至味”的故事。商汤时的宰相伊尹原是一个做饭的奴隶,他给商汤讲治国有如调和味道,“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五味。“辛”也就是指的辣,《通俗文》云:“辛甚曰辣。”这说明,起码从商代以来,我国人民就把辛辣作为“至味”的五味之一,特别是江荆一带,更是如此,《楚辞·招魂》云:“大苦酸成,辛甘行些,”甚至楚人祭祀时都要有辣食。而且,到了战国秦汉之时,还把味道与四季养生联系起来以益健康。《礼记》云:“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鲁、川、粤三大菜系在秦汉时期已经形成,川菜以“尚滋味,好辛香”著称。晋《华阳国志》也说川人喜食“辛香”。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云:宋代开封“池上饮食,水饭、凉水绿豆、螺蛳肉……杂和辣菜”。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开封每逢节日,饮食店铺都推出节日食品以招揽生意,“元阳脔元日、油画明珠上元油饭、六一菜人日、涅盘兜二月十五、手里行厨上巳、冬淩粥寒食、指天餕馅四月八日、如意圆重午、绿荷包子伏日、辣鸡脔二社饭”。这说明宋代春秋二礼之日的习俗是吃辣味饭。

    可见,我国古人对于“辣”的味觉追求由来已久,喜辣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人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从先秦到两宋,不乏种植、食用、药用类似于辣椒的记载。

    《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陈子展《诗经直解》理解为花椒。但是《计然》一书中曾说“蜀椒出五都,秦出天水”。《计然》是范蠡所作的经商贸易之书,其中所谈椒类恐怕就不会仅仅指的花椒了,这里的“秦椒”,既可能指花椒,又可能指辣椒,《中药大辞典》就列辣椒为秦椒。

    《山海经·北山经·景山》云:“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其草多秦椒”关于泰椒所指何物?晋郭璞曾注“子似椒而细叶,草也。”按这个说法,景山之秦椒显然不是花椒。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把辣椒称作“辣瓜旋儿”。李春光《吃的历史》引用《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当时仅开封每天就需屠宰生猪一万多头蔬菜品种主要有黄瓜、萝卜、笋、辣椒、藕、芥等。”苏轼《春菜》诗中有:“细履幽畦掇芳辣,”辣椒是种在畦里,况且花椒是春天不能采摘的,这里显然足指的辣椒,四川人爱好辣味,故称辣椒为“芳辣”。

    清末民初的士人陈渠珍著有《艽野尘梦》一书,曾经记述他于1910年随军入藏平乱期间。在今西藏波密县西北的易贡藏布河东岸山上发现野生辣椒的事情:

    “护兵某,在山后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队在山中搜获牛一头,不及宰杀。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来。余正苦无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味绝佳。余生平嗜此味,入藏,久不得食矣。今不图于万里绝荒又值战后饥苦之际得之。”

    此处陈所说的“子辣椒”,就是一种野生小辣椒。即原产我国西南部滇贵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小米椒。它的果实色红,比较小而直立,也就是朝天椒或小米椒那种样子,还很容易脱落。

    云南小米椒,20世纪7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已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发现野生型极辣的小米椒,从而证明中国也是辣椒的原产地。其后,1993年又在湖北神农架地区发现了野生的黄辣椒。

    据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编撰的《思州府志》记载:“……药品:海淑,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也就是说贵州苗族以辣椒为药品,且代盐巴。

    此外,乾隆时期《贵州通志》、《黔南识略》和《平远州志》,嘉庆时期《正安州志》,道光时期《松桃厅志》、《思南府绪志》、《遵义府志》等,同治时期《毕节县志》也都有关于辣椒的纪录。乾隆七年(1742年)刊行的农书《授时通考》中的蔬菜种类就已经有辣椒之名。

    如果依据旧说,认为中国的辣椒都非土产而是来自海外,则在清代,这种进口的舶来品必然比盐巴稀少,因而更加昂贵。那么这种进口植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大量出现于云贵高原而非我国南部、东南的沿海地区,更绝对不可能成为贵州的苗人、土人的日常用品。而且贵州山地多农田少,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在粮食稀缺的时代也不可能广辟土地大量种植作为进口奢侈品的辣椒。

    所以云贵普通百姓清代用以代盐为药的只能是云贵本土野生的一种小米辣椒。这种植物后来被栽培而由云贵地区扩及内地的川、湘、陕地区,遂造就了西南和西部地区百姓们的嗜辣口味。

    1776年,一位法国植物学家在中国考察以后,曾经带回了一些野生的辣椒种子,他把这些辣椒称为“中国辣椒”,带回法国栽培。但他错误地认为这些野生辣椒只是南美辣椒在中国的变种。事实上,这些辣椒应该是云贵地区的小米椒。

    近代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与吴征镒、裴鉴、曾呈奎合著等编译的权威著作《农艺植物考源》,经多方论证后认定:

    “在我国南方和热带地区就有原生态的野辣椒,如云南西双版纳、思茅、澜沧一带分布有一年生的‘涮辣椒’及多年生的‘小米辣’……只是南美洲栽培普遍些,我国古代没有普遍栽培而已。”

    曾忠恕、李晓军主编《千古之谜》的《经济篇》中便记有:1986年在cd挖掘的一座唐代居民生活坑中,就发现了一只漆盒,里面就有两只保存完好的辣椒。只不过这一说法,目前并没有得到考古界认可。

    参考资料:《农艺植物考源》蔡希陶、吴征镒、裴鉴、曾呈奎;《千古之谜》曾忠恕、李晓军;《吃的历史》李春光;《艽野尘梦》陈渠珍;《中国辣都》麻熙庄,李田光;《老饕论吃何新谈美食》何新。

    李铮出了院门,对着外面正在剥皮的大牛他们喊道:“瓦罐,帮我拿一条小的土龙过来,剥好的,我需要做点东西,秤砣,帮我去挖一把韭菜,就是那个起阳草。”

    瓦罐提着一条小土龙过来,帮着给分解成大块,李铮从屋里拿了个土陶盆出来,放在石头上,又去抱了柴火,转头跟师傅说:“师父,我要生火。”

    师父从腰带悬挂的右边掏出一个火遂,又揪了一点火绒放在火石上面捏住,用火镰刀用力击打着,火星四溅,不一会火绒就冒出了青烟,师父慢慢的吹着火绒,腾的一下,一股小火苗冒了起来,赶紧放在碎草丛中,火就这么着了起来,逐渐的加入树枝让火变大。

    李铮给土陶盆里加了半盆水,也没有锅盖,就这么烧着。

    瓦罐好奇的蹲在旁边看,憨憨一见到土龙肉,也乖巧的蹲在旁边看着土陶盆里。

    李铮从师父手里拿过火石火镰,试着使劲的击打,有火星四溅,却没有点燃火绒。

    接连试了几次都以失败告终,师父微笑着摇了摇头,把火镰还给师父,李铮挽起袖子,跟瓦罐要了尖刀,把土龙尾巴和腿又分解成更小的块,等水开了后,就一齐丢进了土陶盆里煮着。

    让瓦罐又去拿了一个土陶盆,等煮着肉的盆里水浪翻滚后,用瓢把肉一点点的盛了出来,倒在新盆里,抓起几块土龙的肋排扔进锅里煮着。

    秤砣气喘吁吁的抓着一大把韭菜跑了回来,大家一起摘干净,用水洗了洗,李铮就把韭菜切成了小段放在几个碗里。

    当土陶盆里煮的水翻滚后,就把土龙肉捞了出来,放在给憨憨吃饭的破盆里,放在憨憨跟前。

    用两根棍子把土陶盆抬下来,把水倒在一边,用凉水清洗了一下,就又加了半盆水放在火上,把烫好的肉放进去,掰了几块桂皮,扔了几个八角进去,见师父药材里面还有干姜,就又掰了一块扔进去一起煮着。

    瓦罐起劲的烧着火,李铮闲着无聊,就拿起地上的一根细竹竿,从竹节处切断,取了一节底部有竹节上面没竹节的竹子,用尖刀在底部使劲的钻了一个孔,放在火上烧了一下去掉了毛刺,又弄了一根比这节竹子长的直棍子,在顶部夹了一块火绒,用一块破麻布缠紧顶部,插入竹筒,试了试灵活度没问题,就一只手握着竹筒下部,一只手握着棍子上上下下的抽动起来(不要想歪了,说的就是你。)

    当感觉竹筒下部烫手的时候,一股焦糊味道从竹筒里面传了出来,李铮加快了抽动的速度,感觉差不多了一下把棍子抽了出来,棍子顶部的火绒冒着青烟,李铮小心的吹着,没几下火苗就蹭的着了起来…………………

    师父、瓦罐、秤砣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李铮。

    师父伸手拿过竹筒、棍子,按照李铮的做法弄好了,上下抽动起来。

    “您感觉下面烫手的时候就差不多了,再加快点速度应该就可以了。”

    师父快速的抽动着,然后突然拔出了棍子,凑到嘴边小心翼翼的吹着,火苗像精灵一样的冒了出来。

    “我徒弟是个天才啊!!!!!”师父毫无征兆的仰天大叫一声。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