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人生和道路 > 21、外婆

21、外婆

作者:我是教育家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人生和道路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江南水乡一座矮矮的泥墙茅草屋,麻雀在屋檐下轻轻细语,穿来钻去,作窝嘻耍,时而飞上屋顶,用爪抓抓脸蛋,筛筛羽毛,唧唧喳喳,是那样的活活泼泼,自由自在,舍不得离开这个“家”。

    茅屋里住着一家凑合着的成员。外公脚儿有点跛,走起路来一扭一拐的;外婆是小脚女人;叔外公小时候“惊风”后成了傻子,脑子不好使之外,手脚也不灵活,终生伴着外公外婆过日子;舅舅身体瘦弱,不经风雨;小姨妈倒是身强力壮,是个干活的好手;我自小丧父,母亲出嫁,远走他乡千里之外,岁许年纪就是这个“家庭”中稳固的成员。

    当我懂事的时候,外公已经老了,外婆操持着一家人的吃穿和人情南北,是全家人的主心骨。外婆特别疼爱我,经常给我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

    外婆是一个苦命人。三四岁的时候就被裹脚,用绷带把脚紧紧地绑住,有如钻心般痛得难受,直到脚长一拳一指,五个脚趾靠近大拇趾成尖型为止。外婆是标准小脚,有如鲁迅先生《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述一般:两只圆锥似的脚。六岁的时候当了童养媳,个子还没有灶台高,就得替婆家做饭、烧茶水,身子矮了,在灶旁放几口土砖垫脚,做饭、烧茶水,煮猪潲时还得把脚尖顶起来。除了做饭、烧茶水外,还得喂猪、赶狗、洗衣服和做其他杂事,终日不能闲着。正式做了妻子之后没有几年,丈夫又死去了。改嫁与我外公结婚,外公的年纪比外婆大了十多岁。

    在那重男轻女的时代里,外婆一胎接一胎地生了八个儿女,第七胎才生了我舅父。生第一、二胎时外公能请来接生婆接生,孩子坠地能听到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使人给送上两个荷包蛋补身子。第三胎起生孩子要自己接生、断脐、洗毛毛、打包袱。听到毛毛坠下来的啼哭声,外公会在房门口问:“带了东西吗?”如果有人答曰:“是生在楼上的”或“恭喜添了千金”的话,外公准备好了的鞭炮也会立即收起来,不说有人送荷包蛋补身子,连饭都得外婆下床自己做。连傻傻的叔外公也要捂着鼻子闪过房门,啧啧地说:“又是妹子。”

    第七胎生了我的舅父,可是不足月,怀孕七个月生下来,拳头大的脑袋,象铃铛那样摇摇晃晃的。因为是男孩,全家人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

    由于外婆对所有孩子都倾着全身心的爱,九个孩子(其中包括我)都长大成人,只是舅舅体质差一点,体力弱一点,但是智商较高,是外公传宗接代、发家致富的唯一希望,也是外婆在家庭中、社会上获得一点地位的看家本钱。

    外婆一生勤劳。全家六口人,全是老弱妇幼。家里生计,除租种族会上四亩公田之外,全靠外婆一双手。因为外婆从小就受尽了人间女人的苦,能干挖土、种菜、扒柴、扯草等粗活,能干纺纱、积麻、织布、绣花、拉鞋底等细活。烧茶煮饭,养鸡待客那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外婆总是早起五更,晚睡三更不知辛劳地默默地干着,外婆的手象松树皮那样粗糙而且开裂。

    每年四亩公田上的收获除交租之外,剩下的粮食只够一家人饱食半年,还差半年的粮食得由外婆喂猪、纺棉纱织布出售换回来一部分粮食;如遇上天灾,每到育黄不接时,外婆领着我们去串户乞讨。

    外婆为大家理发。由于不会磨刀,剃刀钝钝的,刮不干净头发外,断发时痛得钻心,每次替我理发,我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外婆一生节俭。冬天日子短,事情又闲一点,每天供给两餐饭,日子长的季节,事情忙的时候,早上吃稀饭,中餐和晚餐吃加杂粮的干饭,每人供给一大碗蔬菜,她常对我们说:蔬菜半年粮。每到收获红薯、高梁的季节,便把它们混在饭里面让大家填饱肚子。把鲜红薯刨成丝晒干,收藏起来,待鲜红薯、高梁吃完之后,便在米饭里加入干薯丝一块蒸着,红薯丝拌饭蒸熟之后又香又甜,好吃不过了。

    一九四五年夏,日伪军抢走了我家的牲猪、衣物,打烂镡镡缸缸。由于走日本,田里的功夫被耽误了。第二年春夏,讨饭无路,借贷无门,常常断炊,外婆千方百计弄来一点米,每餐用七两米磨成米浆,多放点水加入蔬菜煮成糊糊给全家六口人充饥保命,记得那几个月饥饿难熬,口里常吐清水,走起路来两只脚软绵绵的。

    平常的晚餐,每人分得一碗干饭,大家端起来默默地吃着,谁也不会说自己少了。劳累不堪的外婆总是让大家先吃一会再端起碗来,喃喃地说:“我肚子饱着哩。”顺手把碗里的饭拣给大家,我和舅舅得这种好处的日子最多,我和舅舅年纪稍大一点后,总是躲开外婆这种克己的疼爱。

    在那生产力低的年代,即使“开源”门路窄,外婆也尽量拓开财路,在各方面采取“节流”来养活一家人。

    外婆贤慧是附近十里之内有名的。虽然家里穷得响叮当,从没有取过半个钱的不义之财,严格要求小孩不偷摘他人的桃李。一家人和睦相处,日子过得挺愉快。有客人来总是倾尽家当招待,邻近婆婆、嫂子们一有空就来与外婆聊家常,那些在垅中做工夫的男人不论老少特别喜欢到我家歇气,喝杯茶,抽袋烟,聊一聊。谁不夸奖外婆是最好的婆婆。

    外婆百般地爱护我。很小的时候,每天早上给我在米锅里煮一个鸡蛋,这是我唯一的专利,晚上炒饭的锅巴,捏成饭团往嘴塞。那锅巴饭团又香又脆,好吃不过了。外婆不让我在邻居家吃饭或有客人受招待的时去串门。告诉我:人家吃东西,不要向嘴,别人有再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也不要碰,更不能拿着据为己有。

    外婆外出看朋友总把我带在身边,那时外婆的一些相好的婆婆、嫂子们总笑我是外婆的“跟脚”,“尾巴”。

    冬天晚上,外婆点燃一盏桐油灯放在一条板凳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纺棉纱或者积麻。我在灯光的另一则看书或者写字,每当我看完书或写完字之后,外婆给我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卧薪尝胆”、“卧冰待鱼”、三精六怪的故事,还讲一些自己受苦的经历,听了这些故事和经历,引起我一些奇特的想象。

    外婆怕我长大成“光眼瞎子”,还不到五岁年纪就打发我入“保”校读书,“保”校办个有上没下,又送我进私塾……

    我读书十年,三次辍学,是外婆和舅舅克服种种困难鼓励我复学的。

    一九五四年我考入初中,家里实在没有钱供我读书,我读书心切,抱着外婆的腿哭个不停。最后外婆与舅舅把家里口粮谷卖掉让我入学。可怜他们吃了半年的芋头拌饭。在人民助学金的帮助下,我读完了初中。

    初中毕业后,我被保送进了师范学校,我从此离开慈祥善良的外婆,离开这温馨幸福的家,我能从这幢连麻雀都舍不得离去的茅草屋里“飞”出来,外婆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全家人都是喜悦的。

    师范毕业后,我又回到家乡的一个小镇上教书,我不忍心离开勤劳俭扑、慈祥善良、饱尝疾苦而有一片爱心的外婆,不愿离开这个家。我将微薄的工资,除缴伙食费外,拿去孝敬外公外婆,帮助体弱的舅舅。

    值得欣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外婆一直过着温饱的日子,我自有工资后,外婆口袋里不空人民币,惋惜的是她老人家只享受了三年多的回报。

    外婆临终前,把我拉到床前,交待我不要离开这个家。我听外婆的话,尽力帮助舅舅,给他修房子,买家具,治病。舅舅过世后,我继续帮助舅舅的儿子──我的表弟聚亲,发展生产,盖新房子等,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外婆的后代有的成了人民教师;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成为留美学生……要是外婆亲眼见着这些后代,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

    虽然外婆离我们去了三十多年了,可是她老人家音貌举止,高尚情操清晰地留在我们脑海里,任何时候都不会忘却,外婆的品德变成了我的一份不可低估的财富。

    我经常在我外婆坟前停立,我没有给外婆立碑,在我的胸中有一座外婆闪光的丰碑。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