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阀阅汉末 > 第二十二章 冬去夏至 上

第二十二章 冬去夏至 上

顶点小说网 www.23wx.pe,最快更新阀阅汉末 !

    笔趣阁 【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俞平等人的到来,对普通百姓没有产生多少的影响,对这个文庄亭与高珣一起救民的新任督邮,最多也是他们茶余饭后一点谈资。

    可是对海盐的杨家而来说,却是有了很大的震慑。

    最起码,杨家不在向以前那样,不敢公然违法。本来对高家的再次袭击也提上了日程的,就因为俞平的到来,让杨家偃旗息鼓起来。

    夏去冬来,冬走夏至。

    俞平在海盐县一呆就是一年。期间,高珣,俞平,杜衡,宋凌四人因为志趣相同,又观点相近,在高珣的穿针引线下,都彼此熟悉,又成为了知交好友。

    当然,他也没有望了他的公务,他除了在别县揪出了一下违法之人外,在海盐县,却是一无所获。可他也不可能一直待在海盐县,还需要会吴县述职。

    于是在高珣,宋凌,杜衡邓好友的送别下,离开了海盐县。

    而在原来高家村所在地。

    如今已经矗立起一座占地面积达到三十多亩地的大型坞堡。高家在这大型坞堡里,修建了一座有着七进院落的大型府邸。

    高府占住了整个坞堡三成的空间。高墙围绕,舞榭廊台,青瓦琉璃,隐藏在葱绿从中,漏出棱山一角,欲语还休。小桥流水,长廊蔓回,铺设在人工湖,假山之间,尽显恬静与悠然。其余的空间除了空出的两条是指街道外,其余的都建了民房,与粮仓。

    光和三年夏。

    高家坞堡,高府偏北处,这里绿荫环绕,手臂粗的杏树,成排成排的种植在,铺满鹅卵石的小路上。绿油油的扇形叶子,在微风的吹佛下,惊起一阵阵绿色波纹。

    在以前高珣存放精盐的山洞及小山丘,已经不见了踪影。取代它的,乱石堆砌的假山,成片成片的枫树林,以及由山脚修葺到山丘顶上的石板台阶小道。

    在山丘顶上,还修葺了一座八角攒尖,用琉璃盖顶的亭阁。在山丘脚下,有着两亩多宽的人工湖里,盛开的荷叶,成片的平铺在水面上。一群群水鸭荡起的波纹,把那清雅迎向朝阳的荷花,荡的随波而动。有一座横跨湖心的栈桥,在它的江心尽头,也有一座四角攒尖的水榭亭阁。

    在这座湖心的水榭中。

    此时有十四的高珣。身高比一年前,又高大了不少,已经达到了七尺多,加上身穿的白色碎花袍服,在微风的吹佛下飘起的衣角,显得格外清雅飘逸。

    他正左手扯着右手宽口袍服袖口,右手正苍劲有力的握着拇指粗的毛笔,在一块五尺来宽,一丈来长的平滑的木板上书写着。

    站在他身边为他打下手的管家高粱,也正聚精会神的看着高珣用颜体字书写出来的正楷书。虽然有大部分的字他看不懂,但是不妨碍他欣赏高珣书写出来的那种充满着丰腴雄浑,气势恢弘字体。

    “嗯,嗯,古之。嗯者必有。嗯。”高粱聚精会神的看着高珣书写出来的字,忍不住读了出来,碰到不会读的,直接用嗯字代替。

    “噗呲。”高珣听了高粱的喃喃自语,忍不住笑了出来,弄得右手一滑,把正在书写的字给写岔了。

    “呵呵,忍不住就想念读。家主也知晓,仆的认字,还是在家主的教导下,才略微知晓一些。”高粱见高珣笑出声,也不在意。边说边用抹布把高珣书写岔了字给清理干净。

    高珣笑了笑,指着木板上面的一字一字的读道:“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珣边说边写,最后写道:“高氏子弟琏,虽年幼,却好文。高家起于微末,先祖世代为农,不知经义。今聘老师于高家传业。凡高府之人,意欲习文者,皆可来北学,于经义老师处为其解惑。故作师说以贻之。”

    北学,是高珣命工匠刚刚新建起来的一座高氏书院。为了凸显高珣的重视,还特意把他修建在高家的庄园内,占地面积有五亩的大型建筑。

    还特意在江东各郡聘请精通经义的士子前来高家做老师。因为高家给的条件优越,也有五六个因生活所迫的寒门士子应声而来。

    高粱错愕的看着高珣,有点不确信的问道:“家主,除高家子弟外,那徒附民子弟也能来书院从学?”

    高珣一边检查是否有写错字,一边道:“嗯,只要他们想,都可以!”

    “徒附民子弟可入高氏学堂的事,如果让这些徒附民知晓,定会对家主俯首帖耳。也会对高家更加死心塌地。”高粱点了点头。

    可他想起了什么为难之事,眉头突然紧皱道:“可是家主,如今高家徒附民以达六千三百四十五户,人口已有四万一千五百七十六人。已经遍布了整个秦山乡与西亭乡。

    这还没有算上坞堡与庄园里一千一百人私兵。草堂虽占地五亩,恐怕草堂空间有限,不足以纳下这么多的人。一旦有的人可读书,另一些人却望草堂而兴叹,久而久之,必生怨恨,毕竟家主没有一视同仁。这一定会损家主与高家威望。家主可曾思虑过?”

    因为高家一次性把海盐县的流民,都召集到了高家。

    一方面使得高家仁义之名在吴郡,会稽,丹阳郡等江东各郡传播。即使是江北之地的庐江郡,九江郡也开始流传高家的仁义之名。

    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因为天灾,人祸而在家乡无立锥之地的百姓,拖家带口,扶老携幼的来到海盐高家。

    吴郡,会稽等郡县的县令,县长为了不使得本辖县有流民,影响其政绩或者危害本县。都想尽办法把流民望海盐县赶。

    正因为这样,高家的徒附民一年内,又增到了六千多人。高珣出于对徒附民的安全考虑,在坞堡不足以纳下这么多人时。

    在这坞堡相隔不到五里路程,靠近秦山乡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占地达到一百亩的大型庄园。高家组建的木匠坊,铁匠铺,以及刚刚建立起来的草堂都放在了庄园。

    而且又在秦山乡新建了十几个村落。安置这些流民。高家私兵也由原来开始的五百来人增加到一千多人。

    “书院内足可容纳三四百来人,高家徒附民虽多,可是他们耕种田地的劳力都不足,他们家中哪里有闲人,让子弟读书?”高珣有点不确信的道。

    高家因为精盐的收入大增,又在隔邻的乡村,向康京以低廉的价格买了三百多顷荒地。即使高家有徒附民四万多,可高家开垦了的荒地仅仅只有一半。

    所以说,高家劳力严重不足,徒附民一家中,有几十大亩地要耕种,哪里还有闲人来送子弟读书。

    高梁摇了摇头道:“家主是小看了这些百姓,如有机会读书认字,他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会咬牙空出一人出来读书的。毕竟这有可能改变他们不在田地劳作以及他们命运之事。”

    高珣想起前世那些咬紧牙关供他们子女读书的父母,为了不让子女与他们一样,依旧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也会坚持。高训不由的点了点头,他很是赞同高粱的话。

    看来还是他考虑事情不周密。于是高珣想了想道:“那就设年轮界限,只要六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男童。这样人就少了许多。”

    ;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