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讲到表演,两位制作人、编剧都懂得欣赏,却不像后世那些票友一样,上手就能唱能演。
宋时跟他们谈度曲填词,二人都能侃侃而谈,比他还熟练;但讲到手眼身法步,就只知道些做熟的套路,更高级的表演技巧理论就得靠他这个六百年后穿越者了。
这出戏不光是赵李二人的定情作,更是他这个隐形大男主的扬名作,必须得做好做精!
为此他甚至不惜在晋江花了整整十五块钱,买下了一篇讲解戏剧表演程式的论文。
幸亏前些日子投的一篇《古代僧人休闲活动状况》的科普短文过稿,给他赚了三十,打开晋江网便先有消息通知报喜,不然凭空出这么一笔钱,他总得心疼得一顿饭吃不好的。
说到吃饭,此时也的确是该吃饭了。
赵书生他们来的早,不必招呼,家里的厨子就已做了待客的菜。
有福建风味的扣肉、蒸鱼,京里常吃的蒸的酱鸡、炒鸡块、干炸肉圆、汤肉圆作嘎饭,外添一大盘应时的酥炸河虾、小螃蟹,另四碟天目笋、酱瓜、茶干、糟鱼作下酒。
酒是新做的甜酒酿,用井水冰过,喝着凉丝丝的解暑,却不上头,喝过酒还能对着稿子再战。
因他之前改稿改得太狠,赵悦书和邓书生的脑子在他鞭策下狠转了一上午,腹中空空,两人都比平常饿得多,谦让两句,便都不客气地将筷子朝那几盘硬菜伸去。
而负责任的审批主管领导宋三元此时已经主动担起了艺术指导的重任,拿汤匙随意舀着壳酥肉嫩的炸小虾小螃蟹吃,在脑中翻看新下的论文。
这篇论文从古代歌舞百戏一直写到现代京剧和地方剧种。
他并没直接跳到现代戏,而是先看了看自己身处历史时段的戏剧艺术特点:
明朝前期的确是北曲南戏泾渭分明,杂剧算是士大夫之戏,而南戏则被视为下品,只有文社书生肯写戏,南戏中也没几个名家。
而到正嘉年间,大量南方才子、士人开始创作戏曲,南戏北曲也渐渐交融,北方杂剧吸取了南戏的形式,也从四幕短剧拉长到多幕的联续剧,戏、剧中都有南北曲混用的情况……
历史的经验证明,他的设想是完全正确而且必然会成功的!
只要这出戏做好了,他就是戏曲史上南北合流的第一人,不但能上专业论文,百度百科,说不定大学戏曲课选修课上讲到郑朝戏曲发展时,都得提他宋三元两句!
十五块钱花得真值,一点儿都不肉疼。
宋时越想越精神,干劲满满,饭都不想吃了,只捧着一杯冰酒酿慢慢喝着,边喝边细品比酒浆还醉人的论文。
这篇论文也挑得正好,其中就有古代戏曲手眼身法步的具体讲解,也有更高层次的理论总结。
从明晚期开始,便有名家总结戏曲演员最重要的“神”
与“技”
,即训练其神情与身段;而到清代这个戏曲兴盛的顶峰,昆曲名家黄旙绰等人在《梨园原》便已提炼出的戏曲身段“八要”
,正好适合给他们这个剧组讲解。
——毕竟民国以后就写白话文了,还掺了许多国外表演理论,不好翻成文言文,不如这个省事。
他投入地看着论文,竟不知对面两位什么时候停下了筷子,低声唤他:“宋兄,宋状元?莫非宋兄身体不适,不思饮食?我等早不知如此,竟还来打扰,实在不该。”
宋时其实没病,只是忙起工作来,哪儿来有闲心吃东西呢?
五一长假本质可是来自后世的“五一劳动节”
,劳动二字怎么解释?大好时光,不就应该努力加班吗?看看他师兄——人家怎么就能把劳动节发动成满朝上下都要干活的节日,怎么还能利用工作之余到民间走访调查不称职的武将?
他不过是趁吃饭时看看论文,还没像鲁迅先生那样把喝咖啡的时间也拿来工作呢。
凡人修仙,风云再起 时空穿梭,轮回逆转 金仙太乙,大罗道祖 三千大道,法则至尊 凡人修仙传仙界篇,一个韩立叱咤仙界的故事,一个凡人小子修仙的不灭传说。 特说明下,没有看过前传的书友,并不影响本书的阅读体验,但感兴趣的书友,也可以先去看看凡人修仙传,再来看本书哦。...
江山如画,支零破碎,金戈铁马,烽烟枭雄!这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大隋盛世,这又是一个遍地烽烟的峥嵘时代。才子佳人,红袖游侠,诗词歌赋,剑胆琴心。杨素高颖裴矩虞世基宇文述李穆,朝堂暗斗,门阀漩涡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萧铣,豪雄林立。隋失天下,大争乱世,谁能定鼎乾坤,执掌社稷?白马银枪罗...
他是龙虎山几代以来逆天的修炼奇才,道法,法术,符箓,阵法样样精通。这天他从外地回来,接到了师傅一个神秘的任务,入俗历练。在纷扰喧闹的红尘之中,他又将会遇到什么。是厉鬼,还是僵尸,亦是千年树妖,看他如何纵横都市,横扫阴阳两界,铸就永恒传说。...
闹饥荒那年,爷爷杀了两只黄鼠狼同年,奶奶生下两个不是人的东西因果报应,我一出生就是死婴,直到再次遇上保家仙...
曾有一个人,是生在心口的肉刺,宁愿当做一辈子的隐疾,也不肯拔掉。可是,当有一天失了心,你让我拿什么将...
原本一次轻松的时空穿越之旅,却被一个迷糊的女子和一个呆萌的机器人给联手破坏了。身份从掌权妇人变为小姐,OK我不计较,年龄从20岁变成了三岁,至少年轻了不是吗?但是,为什么魂穿变成身穿,这么重要的事情不给点提示呢?...